“冰西瓜配冰棍,啤酒烧烤加夜宵”——炎炎夏日,这些美食成了许多人的“快乐源泉”。然而,在大快朵颐之余,细菌性痢疾、感染性腹泻、食物中毒等肠道疾病也悄然来袭!为何夏季肠胃病高发?如何识破“警报信号”?大同肛泰肛肠医院专家表示,一文让大家读懂夏季肠道健康防护指南。
一、夏季肠胃病为何“扎堆”?四大诱因要警惕
01.食物易“变质”
高温环境下,肉类、海鲜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超过2小时就可能滋生细菌(如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),冰箱冷藏不当(生熟混放、超时存放)也会成为“细菌培养皿”。
02.冷热“温差大”
空调房与室外温差悬殊,易导致腹部受凉;冰饮、凉菜等生冷食物直接刺激胃肠黏膜,引发痉挛或蠕动紊乱。
03.消化力“减弱”
高温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血液流向体表,胃肠道供血减少,消化液分泌降低,吃得多、吃得杂就容易“积食”。
04.卫生“漏洞多”
高温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血液流向体表,胃肠道供血减少,消化液分泌降低,吃得多、吃得杂就容易“积食”。
二、身体发出这些“警报”,可能是肠胃病来了!
夏季肠道疾病症状多样,牢记以下典型表现,及时识别风险:
消化道“求救信号”
01.恶心呕吐
进食后几小时突发,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,喝水后加重;
02.腹泻
先吐后泻,每天数次至十几次,多为稀水便、黏液便,少数伴血便;
03.腹痛
肚脐周围阵发性绞痛,排便后稍缓解。
全身“感染症状”
01.发热
体温多在37.5-38.5℃,严重者可高热不退;
02.头痛乏力
伴随头部胀痛、眼眶压痛,或全身酸软、精神萎靡。
特殊“危险信号”
01.黄疸
食用不洁水产品后,若出现皮肤、眼白发黄,可能是甲型肝炎感染;
02.脱水休克
频繁呕吐腹泻导致口干、尿少、心慌,需立即就医补液。
病菌如何“找上门”?四大传播途径需规避
肠道疾病主要通过“病从口入”传播,常见途径包括:
01水传播
饮用被患者呕吐物、粪便污染的水源(如未烧开的自来水、污染的井水);
02食物传播
变质食物、生熟混切的砧板、未彻底加热的剩菜是主要载体;
03接触传播
握手、触摸被污染的物品(如手机、钱币)后未洗手就进食;
04蚊虫传播
苍蝇、蟑螂接触食物后,将病菌留在食物表面。
三、5招教你“守住”肠道健康,安心过夏天!
肠道疾病主要通过“病从口入”传播,常见途径包括:
01.严把“入口关”
不吃变质、来源不明的食物,剩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,取出后彻底加热(中心温度达70℃以上);
生熟食材分开存放、分开切配,避免交叉污染;
少喝冰饮、少吃生冷凉菜,尤其避免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直接入口。
02.养成“卫生习惯”
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(至少20秒),外出可备免洗洗手液;
定期消毒餐具、擦拭餐桌,保持厨房通风干燥,减少蚊虫滋生。
03.呵护“肠胃功能”
三餐规律,避免暴饮暴食,每餐七八分饱即可;
多吃蔬菜、全谷物和富含益生菌的食物(如酸奶),少吃辛辣、油炸、高糖零食。
04.增强“免疫力”
保证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;
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瑜伽),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;
空调房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凉。
05.及时“就医筛查”
出现持续呕吐腹泻、高热、便血、黄疸等症状,立即到肠道门诊就诊,切勿自行服用止泻药;
高危人群(如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)建议定期做胃肠镜检查,早发现息肉、炎症等隐患。
专家提醒
大同肛泰肛肠医院专家强调:夏季肠道疾病多因“饮食不洁+贪凉”引发,尤其要警惕海鲜、凉菜、街头小吃的卫生风险。一旦出现肠胃不适,切勿拖延,及时就医才能避免脱水、感染扩散等严重后果。守护肠道健康,从“管住嘴、勤洗手”开始!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tgtyy.com/ksjs/cdjb/1547.html